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简述今年工作重点时,强调了为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的一系列工作安排。“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位列其中。
粮食产能提升和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一个是目的,一个是手段。二者共同依托于“耕地”这一重要基础要素。
一个值得关注的好消息是,我国耕地面积已经连续第二年实现了净增加。根据自然资源部在两会召开前夕对外发布的“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初步汇总结果”显示,以2022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全国耕地面积达19.14亿亩,较上年末净增加约130万亩,在2021年首次止减回增120万亩的基础上,连续第二年实现净增加。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硬指标,确保耕地不减少,更须实施政策上的“硬手腕”,目的就是要确保粮食生产所需的耕地面积不萎缩,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耕地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发文加强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建立耕地“进出平衡”制度;在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编制和“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中,确定了耕地保护优先序。
此外,结合2021年度和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发现的耕地流出线索,自然资源部还组织各地在尊重农民意愿和防止“一刀切”的前提下,稳妥开展了耕地流出问题排查整改复耕工作。
与此同时,近年来全国各地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用地计划管理方式值得提倡。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国土经济室主任黄征学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这样的用地计划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确保了土地资源要素能否发挥出最大效用,比如确保了实属耕地的土地资源被严格禁止开发。划归项目利用的土地,则须同时配合经过足够多论证、确实能够产生实际效益的大项目实施,带动投资等经济效益抬升。
正因如此,在强硬政策手腕的推动下,我国耕地面积得以出现增加,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供了耕地载体。然而,只是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对于兑现增产目标而言依然不够。
“在保证耕地数量的同时,更确保耕地质量不断提升。”姜文来强调,用同样的耕地产生更多粮食是关键。这需要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用现代化农业设施来更好保障粮食安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种粮技术上进一步提升,确保良种、良田、良技多措并举。
除了在确保耕地不破防、提升耕地科技等“硬性手段”外,在姜文来看来,包括建立可持续的粮食生产激励机制、适当提高粮价、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强化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提升粮食安全公共服务保障等都应是确保粮食增长可为的“柔性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了今年要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等一系列工作要求,以确保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